查看原文
其他

高雪松 : "人文 vs. 工具" 也许是过去四十年外语教育大辩论中的伪命题

高雪松 应用语言学研习 2021-03-16

作者简介

高雪松,博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二语习得,语言教师教育和语言教育政策。现任应用语言学国际期刊 System: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共同主编。

本文来源:《当代外语研究》

也许是过去四十年外语教育大辩论中的伪命题

                     "人文 vs. 工具"

回顾过去四十年,国内外语教育学界有许多争议,其中一个重大争论是关于是外语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和外语工具,至今似乎尚无结论。由于我并不是在国内开始我学术研究的生涯,所以我不是太清楚来龙去脉,可是我对此争议甚感困惑,不解为何外语教育要在两者中取其一,更不解为何人文素质和外语工具被争论成了对立面。
我认为外语教育最基本的核心任务是教会学习者把外语作为一个语言资源和工具来认识,批判和改造世界。也许有人说我本来就把外语或是任何语言看成工具,我得承认我个人认知和信念有一定局限性。可是我始终不觉得提倡人文素质,就减少了外语教育的工具性,人文素质本身也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人文素质教育很有可能是达成教育终极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文素质既然是一个社会个体人需要具备的素质,人文素质的养成不会只是依赖于外语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外语教育学科或是外语专业专属的。...


外语专业之所以成为一个专业学科必须有它特有的学科目标和追求,这也许是对外国文学和文化的批判分析理论的创新,也可能是和外语相关的语言学或应用语言学(包括外语教学)理论实践的创新。.....可是如果把外语专业教育定义成人文素质教育,那就体现不了外语学科的专业性了...


因此,我认为我国高校里面的外语专业教育和大学外语教育似乎需要新的整合。将来的中国大学的外语教育也许会这些转变:


1)大学外语会变得更大更强,因为大学外语教育会包括基础外语能力课程,与外语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在学习者完成这些基础核心能力发展的课程后,许多大学还会开设专业外语能力课程,帮助学习者能够用外语进行专业学习,口头和书面发表自己的专业意见,以及参与国际性质的活动(包括商业,文化和公共组织管理等)。


2)专业外语教育会变得更多样化而且更为精细。传统以外国文学主的外语专业学生规模可能会缩小,外语专业也不只以语言文学为主。许多外语专业会跟其他人文社科专业结合,特别是国别区域研究。英语加另外一门外语以及其他人文社科专业(包括商贸和教育等)会增加。这些改变肯定会对我们现有的教师队伍造成很大的冲击,不过看来这些冲击将不可避免,现在从事大学外语和外语专业教学的同僚们恐怕将来没有很多的选择,现在必须未雨绸缪

 

作者: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院 高雪松


本文原载《当代外语研究》2018年第6期。

编辑:上海国际交流英语、应用语言学通讯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作者本人, 学术引用请注明出处


高雪松博士代表作一览

来源:国际青年应用语言学者联盟

高雪松博士从2003年起发表了专著和编著4本, 论文70余篇, 其中在SSCI重点刊物,如APPLIED LINGUISTICS, SYSTEM,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TESOL QUARTERLY,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WORLD ENGLISHES发表文章近30篇。以下为其中代表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